Kaiyun「中国大陆」开云官方网站

开云 产品展示
咨询热线:

13360305115

联系我们CONTACT

开云官方网站
邮箱:youweb@fanghangarden.com
手机:0757-82535765
电话:13360305115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罗南运动场 综合楼一楼101(12)室(住所 申报)

开云动态

当前位置: 主页 > 开云资讯 > 开云动态

探索新生态设计理论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31 02:21 点击量:

  新生态设计理论是笔者在融合中国的海绵城市理论与多年海绵城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全人类普世价值的第三代设计理论。该理论是对基于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设计理论(第一代设计理论)与基于工业文明的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第二代设计理论)的结合和升级,是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通过中国雨水管理方案实践探索而来的一种全新设计路径。

  当下,西方现代设计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应用进入瓶颈期,以新中式为代表的新设计方法正在酝酿、产生。笔者借着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的契机,在全国多个城市(不同气候、不同本底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新生态设计理论为指导,进行了广泛的项目设计实践,实现了多要求达成、多问题解决、综合成本低、建成效果好的目标。现将探索实践成果,总结、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适地性,是新生态设计理论对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一个跨越式改变。西方现代设计理论基于工业文明,以现代工程科学为基础,因其标准化特征,具有很好的普及性。虽然也会考虑不同的设计条件,但主要以局部为主。随着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原来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此时,就需要新的设计理论、新的设计方法来创造更美好的产品。始于海绵城市因地制宜思想、基于中国实践经验的第三代设计理论——新生态设计理论,应运而生。

  位于西北区域的某示范城市,以黄土沟谷地貌为主且黄土多具湿陷性,年降雨总量500毫米左右,年均降雨90场左右,但90%的降雨场次≤10毫米,暴雨常伴有大风和冰雹。作物生长季与降雨段基本重叠,平均2.33天降雨一次,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但10毫米以内的降雨,经常不产生径流,即使产生了径流,在管道内的流动性也不强,管道极易淤积。大雨时产生的径流常常带有大量树叶杂草和黄泥,降雨集中期时管道受杂物影响,过流能力容易不足从而导致路面积水,管道也容易积泥。作为河谷型城市,污水支管普遍较短,其日常流量常常不能形成连续的有效出流,容易出现污水管网堵塞的情况。严重湿陷性黄土与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绿地下凹本身具有冲突性:常规的下凹,很可能导致地基下沉;采用防渗措施的下凹,既不生态,造价又高。基于上述特征,笔者在具体设计中提出了以下适地性原则:一是当地的传统排水沟道具有比管网更大的优势,但需进行改造,使其更具现代化;二是雨污合流效率更高,可采用雨污合流+末端截流的形式;三是源头水土保持及山谷进水口的杂物控制构造非常重要;四是浅表型下凹绿地(即有效下凹50毫米)是非常经济适用的。

  任何设计,目的都是为人服务。随着经济发展,出行安全方便、视觉享受、居住舒适已经成为设计的标配,生态体验就成为了新时代人们的新追求。城市需要生态,乡村需要城市现代服务。城乡融合、双向奔赴,是新生态设计理论的核心载体。在城市中,既要有内河排涝通道,也要有城市绿道,还要规避带状空间对城市的物理分隔。笔者通过实践案例,摸索出新生态设计理论在城市生态需求满足方面的实现路径。

  案例项目在城市核心地带,为雨水排水主通道,现状已形成一个天然的水渠,但水质较差,四周开发地块的雨水主管网已接入该水渠。水渠在主干道边,既是城市绿化带,也是河流用地。水渠的另一侧是临街底商。该案例需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发挥片区雨水主通道的作用;二是水渠为雨源型河道,一年内有一半时间无雨水,但水渠又较深,景观效果差;三是水渠既会割裂城市与商业的联系,较差的水质又会影响到商业的运营。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运用新生态设计理论的多目标、系统设计手法,巧妙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实现了平时降雨、景观绿带、商业运营和超标应急四合一的综合功能。首先,采用暗埋雨水管道的形式收集常规降雨,再将整个水渠作为城市绿化带、融合商业与城市主干道进行设计。考虑到片区出现地形上的低点,需要将该绿化带作为片区的排水通道,因而将绿化带设计成带状下凹形式,在遇到超过管网能力的降雨时,通过下凹空间,完成雨水的转输。在平时情况下,因水渠为城市绿带,避免了水质差对商业的影响,在实现了道路与商业连接的同时,下凹空间还可以作为商业的延伸和周边居民休闲的场所,实现了平急两用、保障了商业的运营。通过该项目的排水干管+城市绿带+应急通道的复合设计,同时满足生态需求和功能需求。

  适地性和生态体验是新生态设计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在具体的项目中,至少要在三个方面完成突破:一是充分尊重标准的同时,在设计中“反标准”。尊重标准就是以标准规范的底层逻辑为设计的底线,“反标准”就是不要太在意标准规范的字面意义。二是突破项目边界开展分析,打破水利、市政、建筑的行业壁垒限制,实现水从源头、过程到末端以及应急的全面分析、全过程设计和计算标准的统一。核心是在城市和项目设计中,以水的完整汇水分区,而不是项目红线作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出发点,以水的治理效果为导向,通过整体系统的分析,建立城市和项目的设计方法。三是充分挖掘当地传统生存智慧,并融入设计。存在即合理,很多当地已形成的工程做法,都是经过无数次生存验证而形成的适地智慧。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传统生存智慧,可能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不能完全匹配时代和人们的需求,需要结合现代技术进行创新、升级、改造。

  新时代,需要新的设计方法。“反标准”、打破行业壁垒和挖掘传统生存智慧都是与既有的设计方法相悖的操作,需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创新,从而找到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对行业进行培育:一是复合设计人才。此前,学校和设计院培养的设计师,基本都是单专业和单阶段的,习惯于边界性设计和标准化设计,行业需要按照“全科医生”的模式,培育“全能设计师”。二是取费标准。虽然国家已经取消了取费标准,但是政府项目基本还是沿用了以造价为基础的计费方式。而新生态设计理论形成的项目,不仅能够一钱多效,而且还实现了单位价值更高的目标,不可避免地,设计成本相应增加,但设计的取费还是按造价计费。这就导致了成本与收入的不匹配,从而让开展新生态设计理论探索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行业需要逐步形成以绩效为考核标准的取费模式。三是项目生成环境。以新生态设计理论开展的项目,基本是以问题和效果为双导向的,也大多出现了跨部门和跨边界的需求,而以职能部门为管理单元的模式,主要集中在职能部门的边界内,项目只有以政府或评价标准为主导,才容易生成和落地。

  以海绵城市系统思维和中国实践为基础而成长的第三代设计理论——新生态设计理论,匹配了时代需要,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设计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天津市景观协会副会长、海绵城市专委会主任、海绵城市测评中心主任,“中国建设智库”专家,第三代设计理论——新生态设计理论的提出者和践行者,“新生态设计”与“大熊治水”品牌创始人。广泛参与全国各地海绵城市建设,为多个海绵城市试点示范项目提供了技术指导。

  近日,从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召开的历史文化保护市级评估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黄山市启动历史文化保护市级评估工作,全面准确摸清文物资源保护状况,着力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

  12月24日至25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作工作报告。参会代表纷纷表示,报告政治站位高,形势分析准,系统谋划实,思想性、针对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会议系统盘点2024年工作,全面阐释深化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改革任务,明确提出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对于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做好明年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刚刚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实施城市更新,能够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住房城乡建设部就国家标准《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可持续性 可拆解和适应性设计 原则、要求和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了国家标准《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可持续性 可拆解和适应性设计 原则、要求和指南(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kaiyun中国官方平台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5年1月20日。

  斗潭公园坐落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府山街道斗潭河南北沿岸,地处老城区中心区位,长约1170米,总面积约8.6万平方米,周边以居住用地为主,与水亭门历史街区和北门街历史街区相邻,河中段南侧为医院。

  共建和谐美丽城市 共创幸福美好生活——2024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近日,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指导下,由中国建设报社、中国建筑文化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2024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京拉开帷幕。

  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深化改革 狠抓落实 奋力推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钟践平:乘大势以奋进 望远山而前行——写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之际